最新动态
【双师课堂】What is the essential task since we existence——存在主义哲学探究 时间:2025年04月29日     来源: 作者:昝玲、刘海 编辑:张璐 点击:


真正需要思考的是什么?

是那些自然哲学家探究的“天上的事物”?

不,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指出,真正重要的是“与人类有关的事情”,“研究研究什么是虔诚的,什么是不虔诚的;什么是适宜的,什么是不适宜的······什么是刚毅的,什么是怯懦的;什么是治国之本,什么是一个善于治人者的品质;以及其他的题目。” (克塞诺封:《回忆录》)

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上拉回地上,思考人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对于这个问题,几千年来哲学家们给出了不同的答案。现在让我们聚焦于现代,当两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西方哲学家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作为人类,我们该如何理解自身?理性是否如古希腊哲学家所设想的那样将引导人向善以及人类共同的幸福?生而为人意味着什么?

昝玲老师在西方哲学课堂上引导学生思考西方哲学中对人的存在探究的两种不同路径,现代哲学家海德格尔是如何在这一问题上开辟新思路、探索新回答,作为非理性的人,我们如何理解自己的存在?

昝玲老师课堂身影

课堂上昝玲老师特别邀请刘海老师(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与学生共同探究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刘海老师从词源学的角度解释“existence”、“being”在海德格尔哲学中的特殊内涵,以及哲学家在对话中是如何展开探讨的。随后,通过分析美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威廉·巴雷特的访谈(Heidegger and Modern Existentialism—— Dialogues with Fifteen Leading Philosophers(William Barrett & Bryan Magee)),师生共同思考人是如何作为“此在”(Dasein)存在的。

刘海老师课堂身影

不仅仅是作为存在者,而是作为“此在”。这意味着,人之为人的自由和超越性表现在朝向未来的对自身的筹划,在向死而生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意义和价值。

课堂

本次双师课堂以跨学科联动为基础,以师生共建为核心,着重学生的深度参与和辩证思考。教师从传统的“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和“协作者”,学生通过问题的分析探究,不仅获得了显著的思维提升和跨学科视野,更实现了“学习可见、成长可感”的课堂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