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一直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育人”先育德,注重传道授业解惑、育人育才的有机统一,一直是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其本质上,是为了实现立德树人的一种教育,注重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引导当代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和文化观,从而为社会培养更优质的全面发展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社会心理学》课程0638太阳集团官网心理学类通识课程之一,不仅是学生学习心理学通识知识的主阵地,也是思政育人的重要课堂载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注重知识传授外,也注重价值引导。在进行课程全方位教学设计时,教师全面分析、收集及整理了心理学知识点里的思政元素,梳理提炼出心理学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结合点,进行“融入式”设计。重塑教学目标,梳理教学过程,将心理学知识传授与思政育人元素有机结合,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和治学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意识,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通过心理学知识中思政元素的挖掘,也稳步提高了教师课程思政的意识和能力,真正做到“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
一、以“爱国”情怀重塑育人目标
在思政育人融入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社会心理学》课程在认知、情感、技能三个方面重塑了原有的教学目标。
在认知目标方面,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社会心理学发展的动态趋势和心理学研究、应用的最新进展和研究范式。
在情感目标方面,发挥课程育人的作用,培养具有广泛的心理学知识和具有新时代青年的“家国”情怀,以及具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在技能目标方面,培养在生活中应用心理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探究心理现象本质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科学设计,实现知识传授与思政育人的有机结合
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细致梳理,找到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的契合点,有机融入,提高课程思政的亲和力和有效性,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情感教育融为一体。
(一)在心理学相关案例中体现“家国”情怀
作为0638太阳集团官网通识课程,在《社会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以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研究前沿动态为核心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与日常生活实际相关的案例使同学们理论联系实践,特别是针对社会认知、态度的形成与转变等社会心理学知识。例如:在讲到“第七章 态度与偏见”时,以2020年年初的“抗疫”为案例,全面回顾了梳理了在我国从发现疫情及时干预、医护人员舍身忘己、专家团队殚精竭虑、全民一心众志成城的抗疫史歌,并对比了同时期国外一些国家的抗疫情况。让学生深切体会到了在这一过程中,不同文化群体态度的形成与改变过程,生动形象的掌握了课堂重难点知识,更进一步的是让学生深刻领悟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国家给人民带来的安全感以及生命至上的理念等,牢固树立了学生的国家情感和爱国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

“态度”教学案例 培养家国情怀
(二)了解中国科学家经历,增强民族自豪感
在备课过程中,结合时政热点,授课教师搜集了我国科学事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科学家、创造性的研究成果以及持之以恒科学研究背后的故事,并融入到相关的社会心理学知识点中,展示我国一段时间以来的高水平科研成果及科学家们废寝忘食、为祖国发展而孜孜不倦严谨研究的作风,让同学们深入感受科研前辈爱国、创新、求实、严谨、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在讲解“态度的形成”一节时,引入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逆行”抗疫的事迹、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科研奋斗经历,使同学们真切感受到老一辈科学家们在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高度的国家使命感中,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锐意进取、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从而引导学生从现在树立起将个人成长融入祖国的繁荣昌盛中,树立牢固的民族自豪感与责任担当,像科学家学习严谨的工作和学习作风,指导自己学习和生活。
(三)讲述心理学学科故事,领悟科学精神
通过讲述心理学学科发展背后的故事,认识科学家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在学习“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伦理道德”时,以心理学发展史上“成也萧何败萧何”的华生“恐惧习得的实验研究”为例,让同学们理解在心理学研究中应该遵循的伦理道德问题。从而领悟到在日常生活中,在尊重科学发展规律的同时,充分考虑道德、人文关怀、伦理的关怀,这样才能有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科技的发展,才能有“美的学问和研究”。
(四)结合社会热点,学以致用,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
社会心理学的知识都源于生活,影响人们在日常生活实际中的人际交往过程。结合社会热点或热搜话题,一方面能了解学生学习之余关注的社会心理现象,一方面能适时、有针对性的进行思想引导,形成正确的社会认知和判断,并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过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讲授“态度的改变”时,引用了时下的社会热点“伪名媛圈”事件,梳理了事件的始末,引导学生结合课堂内容分享和讨论自己对这一社会热点的态度和体验,在引导学生掌握心理学知识的同时,形成了正确的舆论导向,反过来又可规范学生的日常社交行为,形成自立、自强、自尊的品格。在讲授“偏见”一节时,引入了热播剧《三十而已》的片段,学生在热烈讨论的过程中,形成了对待“物质”“奢侈品”“圈层”等的客观评价和正确的价值观。

“偏见”教学案例 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
教学本就是不断反思的过程,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更是不断探索的过程,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结合社会热点,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现象入手,有意识的将课程思政引入到日常的教学中,循序渐进,反复推敲,必然会走进“同向同行”“协同育人”与时俱进的新局面,为培养新时期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交出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