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元宇宙作为未来生活的一种新畅想被提出来之后,元宇宙对未来诸领域发展的影响日益成为人们的关切和热点话题。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刘永谋教授对元宇宙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批判,思考元宇宙是一种新技术的会聚,还是资本新话术?以及元宇宙崛起对艺术观念和创作的影响?

中国人民大学刘永谋教授主讲

对谈人中国人民大学郭春宁教授分享主题

对谈人中国人民大学刘洁教授分享主题
2022年10月14日,人文与艺术教研室共同参与了人民大学刘永谋教授主持的“元宇宙与艺术危机”对谈的线上学习,并从元宇宙对未来教育领域发展的影响这一角度,以跨学科视角展开了一系列的交流和探讨。

杨丽佩老师分享
杨丽佩老师认为元宇宙的发展就有很大的张力,目前在博物馆等展览中有应用,营造不同的展览体验。在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这次跨学科对谈课中,其中刘洁教授提到,元宇宙会激发艺术家的想象力,艺术家对于创新的艺术持欢迎的态度。20世纪现代派的音乐就是在探索艺术的边界,出现了大量的先锋派艺术。在今天看来,例如波普艺术、交互艺术、人工智能艺术,目前有机器人可以进行贝多芬作品的创作,也可以进行钢琴的演奏。随着技术的不断日新月异的发展,元宇宙带给艺术的更多是积极的方面。作为教育工作者,元宇宙对于教育而言,从目前的电影电视剧里面反映出来的一些内容,例如课堂中呈现的作业,具有虚拟立体感,可直观得进行展示。未来如果可以出现元宇宙的课堂,就可以回到一个互动的虚拟的空间中,例如,古代的诗人、作家所在的情境,让文学的学习氛围营造的会更加的浓厚。从教师的角度可以形成情境化的模拟课堂,从学生的角度可以提交立体化,并具有思考、想象、创新的三维呈像的作业任务。元宇宙对于教育,会提供很多的辅助功能来优化课堂。

王慧敏老师分享
王慧敏老师同样对元宇宙技术在博物馆展览中的应用表示期待和肯定,同时指出在教育领域中元宇宙技术的发展还不够成熟,未来云课堂能否实现有待技术的更新和发展。

暂玲老师分享
昝玲老师进一步提出对云宇宙课堂的构想,也许在未来的云端课堂中,教师可以将授课内容以四维的方式呈现,在元宇宙中带领学生“穿越时空”,感受中西文明的多彩魅力。
正如刘永谋教授所说学术的终极目标是看护社会的福祉和公众的利益,对于元宇宙这样的社会热点,人文学者应该审慎地推进对元宇宙的研究。元宇宙技术的发展确实为未来教育提供了一种新模式,但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在教育资源不均衡的大背景下,元宇宙技术将会加剧还是缓减这一局面还需深入思考。

葛乔老师分享
对此,葛乔老师指出我们要谨慎看待元宇宙虚拟概念。去年是元宇宙元年,“风口”之下,各行业包括教育领域都在争相参与或提出设想,试图与元宇宙概念挂钩。还处于争议之中的元宇宙在追捧者看来有着不可限量的未来,而在质疑者眼中却是难以预测的“陷阱”。关于元宇宙概念在全球的狂热传播,专家给出一种看法,在移动互联网领域,中西市场的用户增长几乎停滞不前。此外,2020年全球的手机销量比2019年下降了。从这些角度来看,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减慢已经形成一种趋势,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也逐步见顶,这就意味着即便它再发展,也会是一种内卷的形式。所以,现在各行业就会去探索新的发展空间,从二维交互升级成三维交互到了一个时间节点。虽然我们明显看到,当元宇宙的概念从2021年“出圈”后,VR、AR、脑机接口等领域的发展都是在加速的,包括人员的投入、技术的突破。但是,目前的元宇宙设想还是站在技术的制高点上指点江山,对于实际情况而言,不论是技术还是道德层面还远远达不到实现这一虚拟概念。

程艳萍老师分享
最后,程艳萍老师提出可以将这一话题带进课堂,与同学们共同思考和交流。
元宇宙能否从概念走向现实?它将带来怎样的文明新气象?抑或只是资本新话术、新噱头?
在对元宇宙令人激动的畅想中,我们应该冷静思考和批判分析元宇宙在教育领域中的发展和影响。

人文与教研室教师交流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