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17日下午4时,美育育人与跨学科联动的第三场活动,“圆桌对话之生命教育”作为本次论坛的尾声,如期与同学们在云端展开交流。为落实教育部对生命教育和课程思政的指导要求,经过两天的联动活动后,葛乔老师和刘海老师邀请同学们通过圆桌,平等对话,探讨多维认知下的生死观。希望能够通过圆桌对话和本次完满联动活动,在沟通中寻求新知,在探讨中启迪领悟,用思想碰撞和平等交流去感悟生命教育与思政教育带来的认识与思考。

圆桌论坛,对话生命教育
圆桌论坛全程由同学们自主策划、组织,王弈雯同学担任活动主持。在对话的第一环节,首先以分析中西生死观差异为主题,进行探讨。王栋同学引用中西哲思的经典观点,介绍如何理解如“天地之大得于生”,“贤者既不厌恶生存也不畏惧死亡”。对比西方认为“生死的必然性”与我们提出的“精神的永存”;孟子的“舍生取义”与苏格拉底认为“比生命更重要的是行为的是非善恶”等经典生死观。陈家欣同学从庄子提出的“气”切入讨论,分析“生命是气的凝聚,死亡是气的消散”,因此,“生不必过于高兴,死亡也不必过度哀思”。第一环节结束后,刘老师对大家所提到观点进行梳理,并以道家“方死方生,方死方生”为例,希望大家增强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树立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

同学们进行主题发言
活动第二部分主题是多元视角的对话。结合自身学科背景和生活阅历,赵志锐同学分享了特殊时期下,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提出珍惜当下,做生活的主动者,充实地度过每一天,不虚度光阴、不挥霍青春,在有限的人生中活出无限的精彩。王婉彤同学分享了现代西方哲学不仅关注死亡,而且更加关注健康、幸福的生活。他们认为死后的世界对现在没有意义,珍惜拥有的时间更重要。生命在世界上是有意义的,死亡也并不是恐惧和悲伤的代表,我们应建立‘Going to death’的死亡观,并将其作为积极生活的源泉,用乐观的态度和平常心来看待死亡。王弈雯同学谈到生命的轮回是天道的自然规律所在,我们可能需要淡然看待生死,把握好当下,才是该有的态度和看法。讨论结束后,葛老师引用《道德经》中的“虚无”,引导大家思考如何使心灵保持虚和静的至极笃定状态,以守住自己对世界本源规律求索的初心,保持笃定,不受外界负面因素干扰。葛老师对同学们积极向上的态度予以肯定,并鼓励大家始终怀有“青春”的心态,做生活的主人,积极度过每一天生活。

跨学科对话与自由讨论
为进一步加深同学们对生死的正确认识,主持人邀请大家自由发言,对一些问题进一步探讨。王智强同学分享了对生死和人生最质朴的看法,尽孝道并努力过好自己的人生。贾东鑫同学以当下社会中的一些现象为例,分享自暴自弃的人生只能算是生理上的“活着”,而有目标、有信仰才是人生的重要的“灵魂”。
活动最后,两位老师对大家踊跃发言的热情给予高度赞扬,刘老师强调对生死观的讨论和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生命的价值所在,对大家德智体美劳全方位成长具有重要意义。葛老师也总结了本次圆桌对话的主题生死观,希望大家能够发散思路,多维思考,生死无需刻板看待,做有意义的事情,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创造属于特定环境下年轻人独有的时代。

论坛后集体合影留念
为期三天的美育育人与跨学科联动活动落下帷幕,希望论坛可以带给同学们课堂学习之外的多维认识,丰富知识、增进身心健康,跨越学科界限,认识美、爱好美,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培养大家心灵美、行为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