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砥砺前行·教研篇】人文与艺术教研室集智共研,探寻特色通识课DNA 时间:2024年03月19日     来源: 作者:昝玲 编辑:张璐 点击:


日新之谓盛德,教育工作更是如此。

新学期,0638太阳集团官网人文与艺术教研室基于新学期、新要求、新问题,围绕远景品牌特色通识课建设进行了一系列探究。本次研讨会首先从学情分析、课程建设、教学设计、教学效果,四个方面共同思考远景品牌特色通识课的建设思路与方法。会上,老师们各自分享了自己的教学实践,并通过三个关键词来展现自己打造远景特色通识课的新思路、新方法。

 

 

人文与艺术教研室研讨会现场

 

杨丽佩老师关键词

杨老师分享的第一关键词是博雅,博雅教育的宗旨是教导人“学识渊博,生活高雅。 杨老师所上的古琴课程,是审美和涵养心灵的教育。学生们在学习一技之长,并接受传统文化熏陶时,愉悦身心。第二关键词是跨学科,课程教学基于双师、多师等进行跨学科联动,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核心素养和思维。例如古琴与物理的跨学科、古琴与礼仪的跨学科等,让学生多视角认识古琴,让学生变得更加广博。第三个关键词是创新,课程的教学和建设,需要不断创新教学组织形式,例如云雅集、校外教学实践等,以学生为中心推进新的教学尝试,让课堂教学通过创新保鲜保质。

 

王慧敏老师关键词

远景文学类通识课立足于经典阅读,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趣味和思辨精神。王慧敏老师的第一个关键词为classic reading,强调学生阅读经典是远景特色之一,课堂上以文学经典作为切入口,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和阐释,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第二个关键词为interdisciplinary,将文学作品作为一个窗口,以跨学科视角去拓展其文化内涵,才会为课堂带来新的活力。第三个关键词为community of learner,对于教学来说,每一节课都应该是崭新的,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和碰撞会激发出很多新的火花,互相促进和吸引的课堂才应该是远景打造的小型学术共同体。

 

葛乔老师关键词

校本化、院本化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构建,需要立足学院,落脚人才培养,通过远景通识课程打造特色通识博雅教育路径。双语课堂、校外实践、读书日、外教双师和博物馆周等是目前课程已在探索的方式,包括中西传统文化跨文化交流,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英语讲述中国传统文化,读书分享等都被延续推行并获得良好的反响与成果。伴随优化的荣誉生选拔管理,统一选拔评价标准提升学生素质,双向提升教学与学生参与,共同提升。

 

昝玲老师关键词

远景通识哲学课堂致力于通过哲学思考、对话交流、生活实践,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健全人格,教师以哲思为主,实践为辅,力图打造知行合一的哲学实践课。

愉悦是昝玲老师的第一个关键词,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指出“学习”的本义就是愉悦,在思考与探索中感受愉悦,在实践与生活中继续传递愉悦,愉悦是哲学课的主基调。哲学不是定义,也无法被定义,最古老的哲学教育是“对话”,柏拉图学园内老师柏拉图与学生们边走边聊,在对谈中师生共同思考,远景通识哲学课堂同样注重引领学生思考,完善学生思路,发展学生逻辑,让学生自主发现答案,感受独属于哲学的思维乐趣。

 

樊亚菲老师关键词

远景通识演讲学课程以提升学生交流能力为目的。演讲学课程的建构来自于美国高校系统中的演讲能力培训。0638太阳集团官网开设演讲课程需要中英思维的结合。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以中英演讲家演讲为模范,以工作坊形式为课程实践方式。将学生分组后下达演讲任务,在做任务的过程中推进演讲学理论知识的传播,力图打造以学生为主体的演讲学实践课堂。

樊亚菲老师的第一个关键词是跨学科,以多学科知识为输入才能实现演讲的有效输出。第二个关键词是吸引力。演讲的根本目的是吸引听众的注意力从而起到宣传与鼓动的作用。吸引力不仅对于学生演讲是重要的,对于教师也是讲课的核心词,如何在通识选修课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教师的课题,这个问题的解决答案实践与理论的穿插结合。第三个关键词是无用之用,任何人任何时间都可以实践演讲,因此有时候演讲会被认为是“无用”的技能,但演讲的价值正在于“无用之用”,即演讲技能会在生活中润物无声地产生作用,有效提升学生社会表达能力。

 

赵若男老师关键词

将《论语》导读发展为远景特色通识课,我认为可从国际、特色、参与三方面入手。首先,“国际”与“特色”融入“课前分享”的固定环节。孔子学院遍布全球,作为经典诵读的代表作《论语》本就具有国际化的先天优势,一方面,我在教学过程中精选《论语》文本,进行双语解读,在英汉语境下引入课堂重点;另一方面,我以中西学者观点融入课堂,在国际视野下解读《论语》的全球智慧。其次,本课程的特色在于沉浸式体验门课堂,一个简单的分享竟成为很多学生印象深刻的环节。最后,“参与”是远景通识课致力追求的课堂效果,本学期我将“课前分享”的双语环节交到学生手中,由学生自主组队进行多元形式的分享交流,学生在掌握自主权后更加积极参与到分享的前期准备与课堂展示上,与本课程的国际、特色有机融合。

为打造远景品牌特色通识课,助力培养现象级远景人,人文与艺术教研室将持续努力。